![]() | 呈贡宝珠梨,云南省呈贡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3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呈贡宝珠梨”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批准文号:国家质检总局2013年第190号。 |
产品特点
外在感官:呈贡宝珠梨果实近圆形,果梗短粗,皮色青翠,采后果实表面出现蜡质,具光泽,果点明显。
内在品质:呈贡宝珠梨单果重200g至500g,果肉雪白、肉质脆、细嫩、多汁无渣、甜度适口。
![]() | ![]() |
产品环境
土壤地貌:呈贡土壤分为5个土类、10个亚类、18个土属、26个土种。其中棕壤土,占全县总面积的0.75%;水稻土,占全区总面积的10.87%;红壤土,占全县总面积的52.53%,为区粮果主要用地;冲积土,占全区总面积的0.7%;紫色土,占全区总面积的4.5%。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十分适宜宝珠梨的生长。
气候情况:呈贡气候宜人,属低纬度高原季风型,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2200小时,年均温度14.7℃,最冷月均温度7.7℃,最高气温月均温20.6℃,全年无霜期285天,全年平均降雨789.6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
产品生产情况
自2008年呈贡宝珠梨种植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为全国第六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以来,呈贡积极组织开展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建立起以“县茶桑果站为龙头+基地+标准+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制定出了《呈贡宝珠梨生产技术规程》、《呈贡宝珠梨综合标准》,组织农户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宝珠梨种植标准化技术培训。
截止到2010年,在示范区的带动下,通过项目的实施,呈贡完成示范面积2000亩、实现示范区项目10000亩全覆盖;示范农户1200户、培训果农3000人次;实现平均亩增产300公斤、亩平均增收600元、总增加宝珠梨销售收入600万元。
历史渊源
“呈贡宝珠梨”在呈贡已有9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为宋代高僧宝珠和尚到鄯阐(今昆明)讲经,带来了产于洱海一带的大理雪梨树苗,与呈贡所产的一种优质本土梨树嫁接,在呈贡特有的低纬高原、“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分明、四季如春”的自然气候和玄武岩红壤等特别适宜种植水果的环境滋润下,经过当地百姓精心培育而成。
据说元朝初年,云南地方官员把宝珠梨进贡给朝廷,皇帝吃了赞不绝口,便要年年进贡,并赐名出产宝珠梨的地方为“呈贡”,“呈贡县”因此得名。
地理标志
![]() | 地域保护范围:呈贡区万溪冲、前卫营、段家营、郎家营、缪家营、横冲、庄子、秋木箐、小营、大营10个村庄。地理坐标为东经102°48′—102°53′、北纬24°45′—24°52′ |
质量技术要求:
(1)立地条件:产地范围内海拔1950米至2200米的丘陵缓坡地带,土壤类型为红壤,有机质含量≥2.0%,土壤pH值5.5至6.5。
(2)栽培管理:
1)苗木:采用以棠梨为砧木的嫁接苗。
2)定植:
定植时间:11月下旬至次年1月。
定植密度:每667㎡(亩)栽植40株至45株。
3)疏花疏果:40片至45片叶留1果,每667㎡(亩)留果量≤3000千克。
4)水肥管理:
土壤管理:全年翻犁1次至2次,保持土壤疏松,消灭杂草。
水分管理:萌芽至花前、果实膨大期分别灌水1次至2次。
肥料管理:盛果期梨树于11月挖环状沟或条状沟,每株施入腐熟有机肥50千克至100千克。
5)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3)采收贮藏
采收:9月中下旬,果皮青翠、果肉雪白时开始人工采收。
贮藏:若需贮存3个月以上,须在2℃至5℃、相对湿度70%至80%条件下中贮存。
(4)质量特色
感官特色:果实近圆形,果梗短粗,皮色青翠,采后果实表面出现蜡质,具光泽。果点明显。单果重200克至500克。果肉雪白,肉质脆、细嫩、多汁无渣、酸甜适口。
理化指标:果实硬度4.0千克/厘米至7.5千克/厘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5%,总糖≥6.0%,氨基酸总量≥0.19%。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生产商信息
序号 | 企业名称 | 认证项目 | 认证产品 |
1 | 呈贡县茶桑果站 | 地理标志 | 呈贡宝珠梨 |